2019年7月8日星期一
陸物流業及物流信息化發展分析
(一)大陸物流業發展狀況
大陸物流業是改革開放以兩岸物流後才形成的。改革開放之前,大陸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,生產、運輸、倉儲、銷售等都是按照國家統一計劃進行控制,企業在物流過程中沒有自主經營的空間,物資不可能按市場規律流動,經濟領域也就不會出現物流業。1978年後,隨著經濟的改革和市場的開放,大陸開始發展物流業。20世紀90年代後期,隨著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,企業產權關系日益明晰,生產、流通等企業開始認識到物流的重要性,大陸開始出現不同形式的物流企業,大多數物流企業是由原運輸企業、倉儲企業、商業企業或工業企業等改造而來,它們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,逐步掌握物流運作規律並進行組織管理。隨著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,加上信息化的推動,大陸物流業也逐步走小三通向國際化與全球化。
進入21世紀後,大陸物流業迅速發展,服務水平顯著提高,對2009年大陸物流業發展狀況的數據進行整理、歸納,見圖1所示。
物物流公司流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不斷改善。物流企業格局發生變化,形成多種形式的物流企業群體,主要是傳統單一的多家各功能物流企業包括運輸企業、倉儲企業、貨代企業進行重組優化,從而快速轉型為現代物流企業,實現服務延伸;一些制造企業、商貿企業采用新大陸貨運技術和新方法,進行流程改造並實施服務外包;迅速成長一批新型的現代物流企業。物流技術設備更新換代,以及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等行業基礎性工作均取得明顯成效,為進一步加快物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2008年,國際金融危機使大陸實體經濟受到嚴重影響,物流業也在所難免。出現物流市場需求急劇萎縮、兩岸貨運一大批中小物流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等一系列問題。為保持經濟穩定增長,大陸政府於2009年陸續出台了鋼鐵、紡織、輕工業等十大調整和振興規劃,物流業位列其中。《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》的出台對於物流業自身平穩快速發展,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、增強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。
但是,大陸物流業的總體水平還不高,主要問題是:物流企業追求“全”的現像十分普遍,即追求“大而全”或“小而全”的物流運作模式,同時存在社會化物流需求不足和專業化物流供給能力不足兩種問題;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左右,全社會物流運行效率偏低;尚未建立布局合理、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物流園區、物流技術小三通貨運裝備等能力有待加強;由於存在行業壟斷和地方封鎖現像,使資源無法有效整合,全程運作也無法實現,造成物流市場較為混亂;物流服務的組織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,物流技術、人才和標准化還不能適應物流業發展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